
全國服務熱線:400-856-0586
(摘自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桂枝湯加味配合熱敏灸治療寒冷性蕁麻疹療效觀察
莫懷民 林銳輝
廣東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200
【摘 要】目的:探討桂枝湯加味配合熱敏炙治療寒冷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寒冷性蕁麻疹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0例口服桂枝湯加味并結合艾條溫灸足三里穴;對照組30例口服氯雷他定片。4周后統計療效和不良反應、8周后統計復發(fā)情況。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痊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四周隨訪,治療組12例痊愈患者1例復發(fā),對照組4例痊愈患者中有3例復發(fā),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3%,對照組為2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桂枝湯加味配合熱敏炙及氯雷他定片治療寒冷性蕁麻疹均有比較好的療效,但桂枝湯加味配合熱敏炙比單用氯雷他定片在痊愈率、復發(fā)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后者。
【關健詞】桂枝湯加味;熱敏炙;寒冷性蕁麻疹;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0)22-012-2
寒冷性蕁麻疹是蕁麻疹一種類型,是一種頑固、易復發(fā)的皮膚病,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寒冷性蕁麻疹發(fā)病季節(jié)以冬季為多,其次是接觸冷水,或者清晨氣溫較低的時候,風團明顯加重、增多。臨床表現:①皮損特點:風團常呈淡紅色,以暴露部位為主,依次分布在顏面/耳廓/手背等處;如果用冷水沖洗1~3分鐘后,手背皮膚迅速出現風團,保暖或者輕柔按摩則又自行緩解。②脈舌與體征:脈象以濡細弱多見,舌質淡紅、臺、苔薄或薄白為主;一般伴見面色白無華,少氣懶言,肢體倦怠,或者食少,辯證為脾肺陽虛,風寒束表。依據此理論筆者自2009年1月以桂枝湯加味配合熱敏炙治療寒冷性蕁麻疹取得了滿意的療效?,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1.1.1 納入標準
參考《臨床皮膚病學》標準;年齡在12~70歲之間;其他抗組胺藥停藥時間3天以上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
1.1.2 排除標準
已知對氯雷他定或該項試驗其它成分過敏者;一些特殊工種的人如汽車司機,高空作業(yè)者;年齡在12以下,70歲以上患者;孕婦、哺乳期婦女;嚴重系統疾病及肝、腎功能不全者;或其他可能影響正確評估療效的嚴重疾病者;系統使用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如雷公藤等患者;正在服用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和咪唑類抗真菌藥如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者;其他類型蕁麻疹患者;不合作者(指不按本治療方案或中斷本治療方案者)。
1.2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來源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廣東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皮膚科門診患者,單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8例,女22例;平均年齡(36.87±12.98)年,平均病程(1.70±2.59)年;治療前平均癥狀、體征積分(10.50±1.61)。對照組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齡(37.33±15.56),平均病程(1.73±2.05)年;治療前平均癥狀、體征積分(10.50±1.76)。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性比較分析,兩組患者入選時一般資料和入選時病情基本匹配,具備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以桂枝湯為主方化裁:基本方由黨參20克、黃芪2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大棗10克、生姜三片為主藥。寒重者加附子(先煎)5克;風重者加:防風10克、荊芥10克。水煎,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并結合艾條溫灸足三里穴10分鐘,左右足三里隔日交替,一日一次。對照組:氯雷他定片,10mg/d,晚飯后空腹服用。連續(xù)服用4周為1個療程,第8周電話隨訪。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的風團數目、風團最大直徑、水腫程度、瘙癢程度和皮膚劃痕征(按四級評分法):
1.4.1 瘙癢
無(0分);存在,但輕微對日?;顒訜o影響(1分);中等,對日?;顒雍停ɑ颍┧哂杏绊懀?span>2分);嚴重,明顯影響日常活動和(或)睡眠(3分)。
1.4.2 風團數目(個/每次)
無(0分),1~10(1分),10~30(2分),大于30(3分)。
1.4.3 最大風團直徑(cm)
風團最大直徑的測量:取一刻度尺,讓患者指出近似值。0(0分),直徑≤1.0(1分),1.0<直徑≤3.0(2分),直徑>3.0(3分);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h):0(0分),≤6(1
分),6~12(2分),12~24(3分)。
1.4.4 水腫程度
無(0分),輕微(1分),無緊張感,稍隆起皮面(1分),中度,輕度緊張感,稍隆起皮面(2分),重度,明顯緊張感,明顯隆起皮面(3分)。
1.4.5 皮膚劃痕征陰性(0分),出現較慢(>3min),輕微隆起(1分),介于1分和3分之間(2分),迅速出現(≤1min),明顯隆起(3分)。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療效標準》:癥狀、體征積分下降指數(SSRI)。SSRI=(治療前癥狀、體征積分-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治療前癥狀、體征積分×100%。(基于SSRI的4項療效評估)標準為:癢感消失,SSRI降低90%以上為基本痊愈;癢感明顯減輕,SSRI降低60%~90%為顯效;癢感減輕,SSRI降低20%~60%為有效;癢感同前或加劇,SSRI降低不足20%或繼續(xù)加重為無效。
1.6 不良反應
記錄患者在用藥期間所發(fā)生的任何反應,詳細填寫癥狀、采取措施及轉歸。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總病例數×100%。
1.7 復發(fā)情況
療程結束1月后對痊愈患者隨訪,了解復發(fā)情況。
1.8 統計方法
采用治療前后的自身對照和組間對照,各指標差異的顯著性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檢驗水準0.05。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分析見下表。
表1示: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前沒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SSRI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說明兩組藥物治療寒冷性蕁麻疹均有比較好的療效。治療后兩組PASI評分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治療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
表2示:兩組痊愈率:χ2=5.455,P<0.05,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兩組顯效率:χ2=0.62,P>0.05,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總有效率:χ2=2.09,P>0.05,兩組間差異
沒有統計學意義。
2.2 停藥4周后兩組療效分析
對痊愈病例4周后進行隨訪,治療組復發(fā)1例(8.3%),對
照組復發(fā)3例(75%),采用Fisher確切檢驗法P<0.05。兩組
復發(fā)率有顯著性差異。
2.3 不良反應分析
治療期間及治療后予檢查肝腎功能,均未見異常。治療組1例(3.33%)服藥后出現惡心,緣于患者的個體因素,改為溫服及少量多次服用,癥狀改善。對照組7例(23.33%)出現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嗜睡3例(10%)、口干2例次(6.67%),惡心1例次(3.33%)、食欲不振1例次(3.33%)等,癥狀大多輕微,不需要停藥。統計學分析:采用連續(xù)性校正后χ2=3.61,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有顯著性差異。
3 討論
《諸病源候論.風瘙身體癮疹候》指出:“邪氣客于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癮疹?!敝嗅t(yī)認為該病與素體脾肺陽氣不足,肌膚腠理不密,衛(wèi)氣營氣不固,風寒邪侵犯于皮膚郁于肌表而發(fā)病。治法以溫陽散寒、調和營衛(wèi)、驅風消疹為治則;本方以張仲景經方桂枝湯加黨參、黃芪而成,桂枝湯有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之功,加以黨參,性平,味甘、微酸,歸脾、肺經,擅補中益氣,健脾益肺。黃芪,性微溫,味甘,歸肺、脾經,功能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退腫,全方共奏溫補脾肺、益氣固表、疏風散邪作用。寒重者加附子以溫陽逐寒,風重者加防風、荊芥加強疏風散邪的作用。足三里為強壯要穴,結合艾灸提升陽氣,正強邪退,則癥狀易失。二者配合,更符合寒冷性蕁麻疹的治療實際。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前沒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SSRI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說明兩組藥物治療寒冷性蕁麻疹均有比較好的療效。治療后兩組PASI評分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治療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痊愈率:χ2=5.455,P<0.05,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兩組愈顯率:χ2=0.62,P>0.05,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而總有效率:χ2=2.09,P>0.05,兩組間差異并沒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通過觀察表明桂枝湯加味配合熱敏炙治療寒冷性蕁麻疹療效可靠,不良反應少且輕,安全性好,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作者簡介:莫懷民(1958—),男,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疑難性皮膚病及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