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凱敦電子 做您身邊的健康守護者

【轉載】“熱敏點”灸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 30 例

返回列表 來源: 發(fā)布日期: 2019.06.26

(摘自 福建中醫(yī)藥 2009 2 月 第 40 卷 第 1 期,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熱敏點”灸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 30

李金娥,康明非,呂曹華,吳志華

(江西省中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摘 要: 目的 觀察“熱敏點”灸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的療效。 方法 將 60 例慢性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 30 例,治療組用“熱敏點”灸治療,對照組用當歸飲子加減治療,連續(xù)治療 20d 后觀察療效。 結果 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 76.67% 50%,差異有顯著性 ( 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局部癥狀積分治療前后差異有顯著性,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亦有顯著性。 結論 “熱敏點”灸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療效滿意。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血虛風燥;“熱敏點”灸;當歸飲子

中圖分類號:R758.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0-338X200901-0013-02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病因復雜,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治療起來較為困難。 西醫(yī)主要運用抗組胺藥,效果明顯,但不能控制復發(fā)且副作用大。 中藥內服治療由于服藥時間較長,煎服不方便,患者不易接受。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于 2005 5 月~2007 12 月用“熱敏點”灸治療血虛風燥型蕁麻疹 30 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研究對象 全部病例來源于江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皮膚科門診,選擇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 60例,隨機分成 2 組。 治療組 30 例,男 18 例,女 12 例;年 齡 1860 歲 ,平 均 (28.5±9.33)歲 ;病 程 3.5 個月~3 a,平均 1.5 a。 對照組 30 例,男 17 例,女 13例;年齡 2058 歲,平均(29.3±8.67)歲;病程 3 個月~2.5 a,平均 1.7 a。 2 組性別、年齡及病程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1.3 納入標準 ① 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② 治療前 4 周內未用過抗組胺藥和皮質類固醇激素藥。 ③ 年齡 1860 歲,性別不限。 ④ 患者同意參加觀察,并能在觀察中密切配合。

1.4 排除標準 ① 目前正參加其它臨床試驗或在近 1 個月內參加過其它臨床試驗的病人。 ② 皮膚劃痕癥、膽堿能性蕁麻疹、遺傳性血管性水腫。 ③ 合并濕疹、異位性皮炎。 ④ 抗組胺藥停藥時間小于 4 周。⑤ 嚴重肝腎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消化呼吸系統(tǒng)疾病。 ⑥ 自身免疫疾病、糖尿病、精神病。 ⑦ 有已知的病理性心律失常及器質性心臟病、 已知或懷疑 QT間期延長者。 ⑧ 研究者認為不宜入選的其他原因。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用當歸飲子加減 ,方藥如下:當歸 12g,生地黃 15 g,白芍 10 g,川芎 10 g,荊芥穗 10 g,防風 10 g,白蒺藜 10 g,黃芪 15 g,何首烏 20 g,生甘草6 g。 風團色紅加牛蒡子 10 g,白茅根 15 g;風團色白加桂枝 10 g,蘇葉 10 g。每日 1 劑,水煎取汁 400 ml,分 2 次口服。 每 10 d 1 個療程,觀察 2 個療程。

2.2 治療組 施以“熱敏點灸”:① 選擇舒適體位,依次暴露患者上背部﹑下腹部及雙側下肢。 ② “熱敏點”的查找:用點燃的艾條(艾條長 20 cm,直徑 1.5cm,蘇州市東方艾絨廠生產)在患者上背部風門﹑肺俞﹑膈俞穴和下腹部神闕﹑關元穴及雙側下肢血海﹑足三里穴附近距離皮膚 3 cm 左右施行溫和灸。 當患者感受到“艾熱”向皮膚深處灌注,或向四周擴散,或熱感向遠處傳導,或出現(xiàn)其它特殊感覺時,此點即為“熱敏點”。 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所有的熱敏點被探查出。 ③ 記錄“熱敏點”出現(xiàn)部位。 ④ “熱敏點”灸的治療方法:分別在每個“熱敏點”上實施溫和灸,直至“熱敏點”現(xiàn)象消失。 每日 1 次,每 10 d 1 個療程,觀察 2 個療程。

3 觀察指標與統(tǒng)計學方法

3.1 觀察指標 記錄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 , 包括:風團數(shù)量、風團大小、瘙癢程度、風團發(fā)作頻率、風團持續(xù)時間、皮膚劃痕試驗、全身癥狀、血清 IgE 測定,設計局部癥狀與體征積分表[2],詳見表 1。 按 4 級(03)評分記錄法,根據(jù)上述治療前后積分按下列公式計算積分指數(shù): 癥狀與體征積分指數(shù)=(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 100%。

1-1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 x±s 表示,采用 χ2檢驗和 t 檢驗。

4 治療結果

4.1 療效判定標準[1] 痊愈:風團消退,臨床體征消失,不再發(fā)作,積分指數(shù)為 100%;顯效:風團基本消退,復發(fā)時間延長,頻率減少,基本無瘙癢,積分指數(shù)為≥60%;好轉:風團有所消退,消退后復發(fā)間隔時間延長,瘙癢等癥狀減輕,積分指數(shù)為 30%~59%;無效: 風團及瘙癢等癥狀無明顯改善, 積分指數(shù)< 30%。 痊愈加顯效計為有效。

4.2 2 組治療前后局部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 2。 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且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

1-2

4.3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 3。 治療組有效率為76.67%, 對照組為 50%,2 組比較 , 差異有顯著性(P0.05),提示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5 討 論

慢性蕁麻疹中醫(yī)稱為“癮疹”,臨床表現(xiàn)常先有皮膚瘙癢,隨即出現(xiàn)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或正常膚色,少數(shù)病例亦可僅有水腫性紅斑。 風團的大小不一,發(fā)作時間不定,持續(xù)數(shù)分鐘至數(shù)小時,少數(shù)可長至數(shù)天,消退后不留痕跡。 風團常泛發(fā),亦可局限,反復發(fā)作達數(shù)月以上。 慢性蕁麻疹的病因復雜,有 3 4 的患者不能找到確切的原因, 目前認為可能與食物及食物添加劑、藥物、吸入物、感染、昆蟲叮咬、物理因素、精神因素﹑內分泌改變、內科疾病、遺傳等因素有關,其發(fā)病多與免疫機能異常關系密切。 目前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方法很多, 西醫(yī)主要運用抗組胺藥,效果明顯,但不能控制復發(fā),并對肝腎功能有一定損害,有些藥物能透過血腦屏障,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 中醫(yī)主要運用益氣養(yǎng)血、祛風止癢的藥物內服治療, 但由于服藥時間較長, 藥物口感不好,煎服不便,患者不易接受,往往半途而廢。

根據(jù)以往的研究成果, 針灸可以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機能,并且具有方法簡便、無副作用、經濟安全的優(yōu)點。 “熱敏點”[ 4]是近幾年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疾病反應點。 機體在病理狀態(tài)下,體表相關穴位可能出現(xiàn)相應的變化,用適宜的方法刺激這些反應點,可調節(jié)機體的機能活動,治療疾病。 “熱敏點”的適宜刺激是艾灸, 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慢性蕁麻疹患者在相關穴位附近可出現(xiàn)“熱敏點”,適合“熱敏點”灸,實踐后療效滿意。 調整機體異常的免疫機能可能是 “熱敏點”灸有效治療慢性血虛風燥型蕁麻疹的機理之一。

綜上所述,“熱敏點” 溫和灸療法明顯提高了慢性血虛風燥型蕁麻疹的療效,并且此方法操作簡單,無副作用,有利于在廣大農村及基層醫(yī)院應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 S.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 羅明英 . 抗蕁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觀察 [ J. 四川中醫(yī),2006,2412):83-84.

3] 彭 安 厚 . 芪 風 顆 粒 聯(lián) 合 依 巴 斯 汀 治 療 慢 性 蕁 麻 疹 臨 床 觀 察[J.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2008,422):53.

4] 陳日新 , 康明非 . 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 [M. 北 京 : 人 民 衛(wèi)生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081205

作者簡介:李金娥(1955—),女,主任中醫(yī)師,副教授。

咨詢熱線

400-85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