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凱敦電子 做您身邊的健康守護者

【轉載】熱敏灸配合中藥治療氣血虛弱型蕁麻疹療效觀察

返回列表 來源: 發(fā)布日期: 2019.07.15

(轉自  新中醫(yī) 2010 11 月 第 42 卷第 11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November 2010 Vol 42 No 11,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熱敏灸配合中藥治療氣血虛弱型蕁麻疹療效觀察

付勇 1,吳俊 2,鄒國明 2

1 江西省中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2 江西中醫(yī)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4

 

[ 摘要 ] 目的: 觀察熱敏灸配合中藥治療氣血虛弱型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 80 例氣血虛弱型蕁麻疹患者隨機分成 2 組各 40 例,治療組采用熱敏灸配合中藥 (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丹參、荊芥、黃芪各15g,太子參 20g,炒白術、茯苓、烏梢蛇、防風、白鮮皮各 10g,甘草 6g ) 治療; 對照組應用辨證穴位灸配合中藥治療,中藥方同治療組。2 組均治療 10 天為 1 療程,2 療程后觀察療效,療程間間隔 1 天。結果: 愈顯率治療組為 82 5% ,對照組為 42 5% 2 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 P 0 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2 組治療后癥狀與體征積分分別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 ( P 0 05)2 組治療后癥狀與體征積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 P 0 05)。結論: 運用熱敏灸配合中藥治療氣血虛弱型蕁麻疹療效優(yōu)于應用辨證穴位灸配合中藥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 關鍵詞 ] 蕁麻疹; 氣血虛弱型; 灸法; 熱敏灸; 八珍湯

[ 中圖分類號 ] R758 24 [ 文獻標識碼 ] A [ 文章編號 ] 0256 7415 ( 2010 ) 11 0089 02

 

蕁麻疹中醫(yī)學稱之為 “癮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血管反應性、過敏性皮膚病,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季節(jié),男女皆可患病。多因外感風寒、風熱之邪,或進食魚蝦海味,脾胃濕熱,氣血虛弱等諸多因素而致人體腠理疏松、營衛(wèi)失調所致。氣血虛弱型蕁麻疹多為久病之后身體虛弱發(fā)病,皮疹淡,遇熱可稍緩解,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近幾年,筆者運用熱敏灸配合中藥治療氣血虛弱型蕁麻疹,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 1 診斷標準 參照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中醫(yī)證候符合氣血虛弱型診斷標準。①突然發(fā)作,皮損為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水腫性斑塊,境界清楚。②皮疹時起時落,劇烈瘙癢,發(fā)無定處,退后不留痕跡。③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瀉,或有發(fā)熱、關節(jié)痛等癥。④皮膚劃痕試驗陽性。⑤皮疹經(jīng)過 3 月以上不愈或反復間斷發(fā)作者為慢性蕁麻疹。

1 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蕁麻疹氣血虛弱型的診斷標準。②治療前 1 月內未用過抗組胺藥或皮質類固醇激素藥。③患者同意參加觀察,并能在觀察中密切配合。④所選患者均為癥狀與體征積分 > 8 分者。

1 3 排除標準 ①在近 1 月內參加過其它臨床試驗的病人。②合并濕疹、異位性皮炎患者。③有嚴重原發(fā)性心、肝、腎、血液或嚴重影響其生存的疾病。④對治療藥物過敏或對治療方

案不能耐受者。⑤中醫(yī)辨證為其他證型者。⑥研究者認為不宜入選的其他原因。

1 4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均來源于江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針灸科和皮膚科的門診或住院患者,均為氣血虛弱型蕁麻疹患者,共 80 例,隨機分成 2 組。治療組 40 例,男 22 例,女 18; 年齡 21 69 歲,平均(33 70 ± 6 57 ); 病程均在 2 月以上,最長 16 年。對照組 40 例,男 19 例,女 21 ; 年齡16 64 歲,平均 ( 32 50 ± 8 36 ) ; 病程均在 2 月以上,最長13 年。2 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 P 0 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 1 治療組 采用熱敏灸配合中藥治療。熱敏灸: ①熱敏穴位查找: 該病熱敏腧穴多出現(xiàn)在曲池、肺俞、至陽、神闕、關元、血海及三陰交等穴區(qū),通過艾條懸灸,只要出現(xiàn)以下 1 種以上( 1 )灸感就表明該腧穴已發(fā)生熱敏化,如: 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深部熱,施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酸、脹、麻、痛等非熱感等,并標記熱敏腧

穴。②操作: 在上述熱敏穴區(qū),每次取 2 3 個熱敏腧穴,分別按下述步驟依次進行回旋、雀啄、往返、溫和灸 4 步法施灸操作。先行回旋灸 2 分鐘溫通局部氣血,繼以雀啄灸 1 分鐘加強熱敏化,循經(jīng)往返灸 2 分鐘激發(fā)經(jīng)氣,再施以溫和灸發(fā)動感傳、開通經(jīng)絡。③施灸劑量: 最佳劑量以每穴完成熱敏態(tài)轉化為消敏態(tài)為準。每天治療 1 次。中藥方選八珍湯加減,處方: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丹參、荊芥、黃芪各 15g,太子參 20g,炒白術、茯苓、烏梢蛇、防風、白鮮皮各 10g,甘 草 6g。 每 天 1 劑 , 水 煎 , 取 汁 400mL, 分 早 晚 2 次 口服。上述治療 10 天為 1 療程,治療 2 療程后觀察療效,療程間間隔 1天。

2 2 對照組 應用辨證穴位灸配合 中藥治療 。 辨證穴位灸: ①取穴: 曲池、風門、肺俞、神闕、關元、血海、三陰交。②操作: 每次隨機選取 3 個腧穴,不避熱敏腧穴,每穴溫和灸 15 分鐘,以皮膚紅暈為度。每天治療 1 次。中藥方同治療組。治療 10 天為 1 療程,2 療程后觀察療效,療程間間隔 1 天。

3 觀察指標與統(tǒng)計學方法

3 1 觀察指標 參考歐洲 Benav ides 的研究 [2],根據(jù)患者的主觀感受及風團的大小、數(shù)目、持續(xù)時間等評分,見表 1。并根據(jù)治療前后積分按下列公式計算積分指數(shù): 積分指數(shù) =( 治療前總積分 - 治療后總積分 ) / 治療前總積分 × 100% 。

 1

 

3 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4 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以 ( x ± s) 表示,率的比較采用 χ 2 檢驗,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 t 檢驗, P 0 05 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 1 療效標準 痊愈: 風團消退,臨床體征消失不再發(fā)作,積分指數(shù)為 100% 。顯效: 風團基本消退,復發(fā)時間延長,頻率減少,基本無瘙癢,積分指數(shù)為 60% 99% 。有效: 風團有所消退,消退后復發(fā)間隔時間延長,瘙癢等癥狀減輕,積分指數(shù)為 30% 59% 。無效: 風團及瘙癢等癥狀無明顯改善,積分指數(shù) < 30% 。痊愈加顯效計為愈顯。

4 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 2。愈顯率治療組為 82 5% ,對照組為 42 5% 2 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 P 0 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

 

4 3  2 組治療前后癥狀與體征積分比較 見表 3。2 組治療后癥狀與體征積分分別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 ( P 0 05)。2 組治療后癥狀與體征積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P 0 05)。

 3

 

5 討論

蕁麻疹歸屬于中醫(yī)學癮疹的范疇。中醫(yī)學對本病的認識很早,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已有 “癮軫”之名, 《諸病源候論·風痦痛候》說: “夫人陽氣外虛則汗多,汗出當風,風氣搏于肌肉,與熱氣并則生痦痛?!薄蹲C治要訣》說“食雞肉及獐、魚動風等物”會導致本病的發(fā)作。風邪為本病的主要病因,但風有內外之分,證有虛實之別,氣血虛弱型蕁麻疹多由肺脾氣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風熱之邪易襲,致營衛(wèi)不和而發(fā)本病; 或因血虛之人,或婦女胎產之后,失于調養(yǎng),虛風內生,而致本病?;颊叨酁轶w虛之人,病程長,風團反復發(fā)作,遷延數(shù)月或數(shù)年不愈,勞累后則發(fā)作加劇,伴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脈細弱。該病目前西醫(yī)暫無特異性治療方案。腧穴熱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種新類型,其最佳刺激為 艾灸熱刺激,艾火溫熱,可直達經(jīng)絡,補虛起陷。熱敏灸采用點燃的艾材產生的艾熱懸灸熱敏態(tài)腧穴,可激發(fā)經(jīng)氣,產生透熱、擴熱、傳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熱敏灸感,發(fā)動感傳,開通經(jīng)絡,乃氣至病所。并施以個體化的飽和消敏灸量,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熱敏懸灸關元能溫補元氣、調補陰陽; 肺俞能疏風散寒、宣利肺氣; 至陽能溫督通陽、固衛(wèi)實表; 曲池能解表、祛風、退熱; 血海能養(yǎng)血活血、祛瘀; 三陰交能調血、補脾、養(yǎng)陰。眾穴合灸,補益氣血、祛風止癢。八珍湯方中太子參與熟地黃相配,益氣養(yǎng)血; 白術、茯苓健脾滲濕; 黃芪補氣健脾,協(xié)太子參益氣補脾; 當歸、白芍養(yǎng)血和營,助熟地黃補養(yǎng)陰血; 川芎活血行氣,丹參活血祛瘀,使之補而不滯; 防風、荊芥、白鮮皮解表、祛風、止癢; 烏梢蛇搜風通絡、止癢; 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全方陰陽并用,氣血雙補,具有益氣養(yǎng)血之功效。熱敏灸配合中藥八珍湯治療氣血虛弱型蕁麻疹可達標本兼治之功。運用上述方法治療氣血虛弱型蕁麻疹療效顯著,明顯優(yōu)于應用辨證穴位灸配合中藥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 參考文獻 ]

[ 1 ]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 ZY / T001 1 001 9 94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S] .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65

[ 2 ] 馬虹,黃潔夫 . 臨床醫(yī)生用藥大全 [ M ] . 廣州: 廣東科學

技術出版社,2000: 157

( 編輯: 高錦麗 )

 [ 收稿日期 ] 2010 08 05

[ 作者簡介 ] 付勇 ( 1977 ) ,男,副主任中醫(yī)師,主要從事針灸臨床及研究工作。

[ 通訊作者 ] 鄒國明 ( 1976 ) ,男,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皮膚專業(yè)臨床及教學工作。

咨詢熱線

400-85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