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凱敦電子 做您身邊的健康守護者

【轉載】熱敏灸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xù)期)技術簡介

返回列表 來源: 發(fā)布日期: 2019.07.16

(摘自福 建 中 醫(yī) 學 院 學 報 2010 8 月 第 20 卷 第 4 期,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熱敏灸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xù)期)技術簡介

陳日新

(江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xù)期;熱敏灸

中圖分類號:R24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5627201004-0001-03

 

1 熱敏灸概述

熱敏灸是采用點燃的艾材產(chǎn)生的艾熱懸灸熱敏態(tài)穴位,激發(fā)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感覺等熱敏灸感和經(jīng)氣傳導,并施以個體化的飽和消敏灸量,從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療效的一種新療法。 熱敏灸療法源于《內經(jīng)》,基于臨床、繼承創(chuàng)新、提高療效,歷經(jīng) 21 年臨床研究,與傳統(tǒng)溫和灸療法雖然表面上都是對準穴位“懸空”而灸的懸灸療法,但有以下本質的不同。

1.1 灸感不同 灸感即施灸時患者的自我感覺 。對于懸灸療法,艾熱作用于體表,自然產(chǎn)生熱感。針刺療法的精髓與靈魂是“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即激發(fā)經(jīng)氣,氣至病所。 熱敏灸強調要求施灸過程中產(chǎn)生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 6 種熱敏灸感和經(jīng)氣感傳,氣至病所,而傳統(tǒng)懸灸僅有局部和表面的熱感。

1.2 灸位不同 灸位即施灸部位 ,熱敏灸是在熱敏穴位上施灸,熱敏穴位對艾熱異常敏感,最易激發(fā)經(jīng)氣感傳,產(chǎn)生小刺激大反應;而傳統(tǒng)懸灸由于未認識到穴位有敏化態(tài)與靜息態(tài)之別, 因此不要求辨別與選擇熱敏穴位施灸, 因此激發(fā)經(jīng)氣感傳的效率很低。

1.3 灸量不同 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有效作用劑量。 艾灸劑量由艾灸強度,艾灸面積,艾灸時間三個因素組成,在前兩個因素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艾灸劑量主要由艾灸時間所決定。 在施行熱敏灸療法時,每穴的施灸時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 是以個體化的熱敏灸感消失為度的施灸時間, 這是患病機體自身表達出來的需求灸量, 所以是最適的個體化充足灸量即飽和消敏灸量。而傳統(tǒng)懸灸的灸量每次每穴一般從 10 min 15 min,或者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往往達不到治療個體化的最佳灸量。

1.4 灸效不同 20 年的研究表明 ,由于熱敏灸激發(fā)經(jīng)氣,氣至病所,實現(xiàn)古人“氣至 而有效”的要求, 因此熱敏灸的療效較傳統(tǒng)懸灸療法有大幅度提高。 尤其對以下病癥有良好療效: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便秘、原發(fā)性痛經(jīng)、慢性盆腔炎 癥、陽痿、面癱、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骨性膝關節(jié)炎、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等。

2 熱敏灸理論簡介

熱敏灸理論由以下八大規(guī)律組成:① 人體腧穴存在靜息態(tài)與敏化態(tài) 2 種狀態(tài); 人體在疾病狀態(tài)下,體表腧穴會發(fā)生敏化,敏化態(tài)的腧穴對外界相關刺激呈現(xiàn)“小刺激大反應”;② 腧穴敏化的類型多種多樣,而腧穴熱敏化是一種新類型;腧穴熱敏化的特征是當受到艾熱刺激時呈現(xiàn)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及非熱覺等腧穴放大現(xiàn)象;③ 腧穴熱敏化具有普遍性,其分布具有證侯相關性;④ 腧穴熱敏化的類型、部位、面積、強度具有動態(tài)性;⑤ 艾灸熱敏化腧穴極易激發(fā)經(jīng)脈感傳乃至氣至病所;⑥ 探敏

取穴施灸能大幅度提高臨床療效; ⑦ 經(jīng)氣所過,主治所及;灸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⑧ 基于上述腧穴熱敏化新規(guī)律,發(fā)明了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隨人異、敏消量足的熱敏灸新療法。

3 熱敏灸十六字要訣

熱敏灸的操作技術關鍵可用 16 字來概括: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因人異、敏消量足。 前兩句是有關施灸部位的操作技術關鍵, 后兩句是有關施灸劑量的操作技術關鍵。

3.1 探感定位 熱敏灸在穴位選取上和傳統(tǒng)選穴不同,是以感覺法確定最佳施灸部位,即六種熱敏灸感的出現(xiàn)部位為最佳施灸部位, 因此需要以艾熱為刺激源探查不同部位的灸感從而確定熱敏穴位作為施灸部位。

3.2 辨敏施灸 不同熱敏灸感攜帶了不同的艾灸信息,盡管表明這些穴位都是熱敏穴位,但有首選與后選,主選與次選之分,這些需要我們分析、辨別。 如以出現(xiàn)熱敏灸感經(jīng)過,或直達病變部位的熱敏穴位為主選熱敏穴位; 以出現(xiàn)非熱灸感的熱敏穴位為主選熱敏穴位, 而非熱灸感中又以痛感優(yōu)于酸脹感; 以出現(xiàn)較強的熱敏灸感的熱敏穴位為首選熱敏穴位。 在上述敏化穴位的分析辨別基礎上從而采用相應的懸灸方法施灸。

3.3 量因人異 艾灸劑量由艾灸強度 、 艾灸面積、艾灸時間三個因素組成,在前兩個因素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艾灸劑量主要由艾灸時間所決定。 在施行熱敏灸療法時, 每穴的施灸時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個體化的熱敏灸感消失為度的施灸時間。 不同熱敏穴位施灸時從熱敏灸感產(chǎn)生(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其他非熱感覺)至熱敏灸感消失所需要的時間是不同的,從 10 min 200 min 不等, 這就是熱敏穴位的最佳個體化施灸劑量。

3.4 敏消量足 熱敏灸療法強調每次艾灸要達到個體化的消除穴位敏化狀態(tài)的飽和灸量, 這是保證熱敏灸臨床療效的關鍵之一, 每次給予艾熱刺激的量最終取決于熱敏化態(tài)穴位的消敏或脫敏量,達到這個劑量灸療療效明顯提高,這時穴位的熱敏態(tài)轉化為消敏態(tài)(即非熱敏態(tài))。 這個艾灸劑量就是這個熱敏穴位的最佳充足劑量。

4 熱敏灸治療支氣管哮喘

4.1 診斷標準 ① 反復發(fā)作喘息 、氣急 、胸悶或咳嗽,多與接觸變應原、冷空氣、物理、化 學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運動等有關。 ② 發(fā)作時在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 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延長。 ③ 上述癥狀可經(jīng)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 ④ 除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氣急、胸悶和咳嗽。 ⑤ 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者(如無明顯喘息或體征)應至少具備以下一項試驗陽性:a. 支氣管激發(fā)試驗或運動試驗陽性;b. 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1)增加 15%以上 ,且 FEV1增加絕對值>200 m L];c. 最大呼氣流量(PEF)日內變異率或晝夜波動率≥20%。 符合 14 條或 45 條者,可以診斷為支氣管哮喘。

4.2 適應證 必須符合以下六項標準 。 ① 符合西醫(yī)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② 哮喘分期屬慢性持續(xù)期者;③ 背側足太陽膀胱經(jīng)兩外側線以內,肺俞穴和膈俞穴兩水平線之間的區(qū)域或前胸部第一肋間隙、 第二肋間隙自內向外至 6 寸范圍內區(qū)域出現(xiàn)穴位熱敏;④ 年齡 1865 歲;⑤ 患者神志正常,能正確表達灸感,行為配合。

4.3 禁忌證 有以下任何情況之一者 ,不宜單純進行熱敏灸治療。 ① 可造成氣喘或呼吸困難的其它疾病患者如支氣管擴張、肺心病、肺纖維化、肺結核、肺膿瘍、慢性阻塞性肺病等;② 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 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及影響其生存質量的嚴重疾病;④ 激素依賴型病人,或入選前 4 周內,使用過全身性腎上腺皮質激素注射劑(靜脈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口服)者;⑤ 對艾煙不耐受者。

4.4 技術操作方法

4.4.1 腧穴熱敏化探查 ① 環(huán)境 :檢測室保持安靜,室內溫度保持在 24℃~30℃;② 體位:選擇舒適、充分暴露探查部位的體位;③ 探查工具:兩支特制精艾絨艾條,規(guī)格直徑 22 mm×長度 120 mm,江西省中醫(yī)院生產(chǎn),材料為二級精艾絨;④ 探查部位:背部足太陽膀胱經(jīng)兩外側線以內,肺俞穴和膈俞穴兩水平線之間的區(qū)域;⑤ 探查方法:點燃艾條,在距離選定部位皮膚表面 3 cm 左右高度手持調控施行溫和灸。 當患者感受到艾熱發(fā)生透熱              ( 艾 熱 從 施 灸 部 位 皮 膚 表 面 直 接 向 深 部 組 織 穿透)、擴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傳熱(灸熱從施灸點開始循某一方向傳導)、局部不(微)熱遠部熱(施灸部位不或微熱,而遠離施灸的部位感覺甚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施灸部位的皮膚不或微熱, 而皮膚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腹腔臟器感覺甚熱)和非熱覺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感覺時,即為發(fā)生腧穴熱敏化現(xiàn)象, 該探查穴點為熱敏化腧穴。 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所有的熱敏化腧穴被查找出,詳細記錄其位置。

4.4.2 腧穴熱敏化艾灸治療 ① 環(huán)境:診室保持安靜,室內溫度保持在 24℃~30℃;② 體位:選擇舒適、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的體位;③ 灸材灸具:特制精艾絨艾條(規(guī)格、產(chǎn)地、材料同上);④ 選穴:所有探查到并記錄的熱敏化腧穴; ⑤ 治療方法:手持艾條, 在探查到的熱敏化腧穴中選取 1 個熱敏化現(xiàn)象最為明顯的穴位以色筆標記進行懸灸,每隔 2 min 撣灰(時間不超過 10 s)并調整艾條與皮膚距離,保持足夠熱度,以發(fā)生透熱、擴熱、傳熱和非熱感覺等腧穴熱敏化現(xiàn)象為標準。 對已探查出的熱敏穴逐個懸灸。

4.4.3 治療時間及療程 在熱敏穴位實施懸灸 ,每次治療時 間以上述區(qū) 域腧穴熱敏 現(xiàn)象 消 失 為度,患者初診開始連續(xù)治療 8 d,每日 1 次,第一個月內的后 22 d 保證 12 次治療; 后 2 個月保證每月治療 15 次(每日≤1 次)。

4.4.4 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 探感定位 ; 辨敏施灸 ; 量因人異;敏消量足。

4.4.5 注意事項 ① 施灸時 ,應詳細了解操作過程,打消對艾灸的恐懼感或緊張感;② 施灸時,應根據(jù)年齡、性別、體質、病情,采取舒適的并能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的體位; ③ 施灸劑量根據(jù)病情不同、個體不同而各不相同;④ 過饑、過飽、過勞、酒醉等,不宜施灸;⑤ 艾灸局部出現(xiàn)水泡,水泡較小時,宜保護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數(shù)日即可吸收自愈。 如水泡過大,用注射器從水泡下方穿入,將滲出液吸出后, 外用消毒敷料保護, 一般數(shù)日可痊愈;⑥ 施艾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灼傷患者,或燒壞衣服被褥等物;⑦ 治療結束后,必須將燃著的艾條熄滅,以防復燃。

 

收稿日期:2009-10-20

基金項目:“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BAI12B04-2

咨詢熱線

400-856-0586